司法救助傳遞法治溫情 為困境群眾撐起“暖心傘”
幾年前,林某的親屬在勞務過程中意外身亡,法院雖依法判令責任方賠償經(jīng)濟損失,但被執(zhí)行人的存款根本無法覆蓋賠償金額,執(zhí)行工作陷入停滯。失去家中頂梁柱的林某一家,不僅背負著巨額債務,更面臨著斷炊的窘境,只能通過信訪尋求出路。
古田法院在接訪中發(fā)現(xiàn)這一急難愁盼問題,迅速啟動司法救助程序。在確認林某符合“生活面臨急迫困難”救助條件后,第一時間按要求推進申請流程,將救助金精準送達林某手中。這筆“救命錢”不僅解了林家的燃眉之急,更徹底化解信訪矛盾——林某主動簽署息訴息訪承諾書,這個曾經(jīng)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坐標。
林某一家的命運轉折,生動見證著司法救助的精準效能。
近年來,古田法院積極踐行司法為民宗旨,持續(xù)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,用實際行動傳遞司法溫情,讓困境中的當事人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溫度。
司法救助的溫暖,正在更多領域延伸拓展。針對一起長達十余年的“執(zhí)行難”積案,古田法院打破常規(guī)救助尺度,為年近七旬的申請人發(fā)放救助金,終結其奔波半生的維權路。“沒想到法院還惦記著我這個老案子。”拿到救助金時,老人眼中的熱淚道出司法為民的深層分量。
對特殊困難群體的傾斜性救助,更顯制度溫度。一名顱腦損傷患者因行動不便、醫(yī)療支出巨大,生活舉步維艱。古田法院在了解情況后,結合其傷殘等級與康復需求,將救助金上調15%至77000元。這種“量體裁衣”式的救助,讓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溫度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救助舉措,已有3起疑難執(zhí)行案件實現(xiàn)“案結事了”,司法公信力在點滴實踐中持續(xù)提升。
2024年以來,古田法院司法救助“民生賬本”一目了然:共受理國家司法救助案件13件,經(jīng)審查符合救助條件11件,救助覆蓋率達84.6%;其中女性受助5人占比45.5%、未成年人受助2人占比18.2%,發(fā)放救助金總額608631元,人均救助標準55330元。從救助效果看,5戶困難家庭通過救助解決基本生活問題,2名未成年人獲得教育醫(yī)療專項保障,11起案件均實現(xiàn)“救助一案、化解一事”目標。
司法救助的意義,遠不止于提供救助資金。它精準回應了“執(zhí)行難”中“執(zhí)行不能”的痛點,更是司法機關踐行“人民至上”理念的生動注腳。
下一步,古田法院將不斷優(yōu)化救助機制,以更有力的司法救助手段,破解執(zhí)行困局,讓司法溫情穿透法律條文,真正成為守護民生底線的“暖心工程”。
來源:閩東日報記者吳枋宸 通訊員 劉子璇
編輯:陳姜燕
審核:劉寧芬 梁輝約
責任編輯:陳姜燕
(原標題:司法救助傳遞法治溫情 為困境群眾撐起“暖心傘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