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東之光丨壽寧有“戲”
壽寧北路戲是閩東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歷經(jīng)三百多年沉浮,終淬煉成“閩東之光”“閩人智慧”——
壽寧有“戲”

傳統(tǒng)劇目《齊王哭將》
這是一場跨越千里的文化邂逅:亂彈諸腔自清初以來一路南傳進入福建,與民間小調等融合形成新的地方戲——北路戲,流行于閩北、閩中、閩東。
與“百戲之祖”昆曲相比,北路戲雖然屬于新興劇種,但隨著時光流轉,特別是由于近代時局動蕩、新舊文化交替,其生存發(fā)展受到強烈沖擊,演員走的走、戲班散的散,這一代表清代亂彈的珍稀劇種走向瀕危。
農(nóng)耕時代形成的戲曲藝術自帶泥土氣息,只需一絲養(yǎng)分就能頑強生存。自20世紀50年代末北路戲回歸大眾視野,一群“戲癡”甘當默默無聞的奉獻者,在保護傳承中傳播發(fā)展傳統(tǒng)戲曲文化。
就像一顆隨風飄散的種子,如今的壽寧北路戲不僅在故土重獲新生,更向外生發(fā)不息。

市井煙火中
北路遺韻未消散


長袖善舞鄉(xiāng)村舞臺
夜幕降臨,鳳陽鎮(zhèn)農(nóng)民文化宮北路戲演藝中心拉開帷幕,十里八村的群眾將這里擠得滿滿當當。放眼望去,臺下不僅有頭發(fā)花白的老戲迷,還有不少年輕面孔,濃郁的戲曲氛圍讓人沉醉其中。
“眾將官,班師還朝!”在節(jié)奏明快的鑼鼓聲中,鳳陽民間北路戲劇團武旦王龍鳳亮出高亢一嗓,推動折子戲《齊王哭將·凱歸》劇情進入精彩高潮。舞臺場景切換,王龍鳳飾演的鐘離春舉杯向君臣言說討敵不易,唱腔中帶著女將的柔情與堅毅。
《齊王哭將》是體現(xiàn)北路戲表演藝術精粹的經(jīng)典劇目。與其他劇種一樣,北路戲亦注重“唱念做打”,但有自身特色。如,主奏樂器為橫哨(笛),因此也稱“橫哨戲”;唱腔大多屬板腔體,極少數(shù)具有高腔曲牌體特征;道白、唱腔原用藍青官話,現(xiàn)用普通話。

農(nóng)民豐收節(jié)上的北路戲
“北路戲并非憑空出現(xiàn),北方吹腔戲、浙贛亂彈調、徽戲‘十牌戲’都是北路戲的文化基因。”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、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原團長葉明生介紹,經(jīng)過漫長的融合孕育,北路戲在各種聲腔曲調中博采眾長,直至成為“福建亂彈”的代表。
亂彈泛指昆腔以外的各種戲曲聲腔,傳入福建后,各地班社林立、群英薈萃,群眾以地名稱亂彈戲班,如“上路班”“下路班”“北路班”“南路班”等,其中以“北路班”的名氣最大,尤受戲迷追捧,這也是“北路戲”名字的由來。
清末,由于閩劇在閩中流行,北路戲表演中心移至閩東地區(qū)。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,受時局影響,北路戲班社式微,僅余劇目、曲調流行于民間“鼓簫班”中,屬于北路戲的“黃金時代”漸漸落幕。
殊不知,就在戲曲界遺忘北路戲時,壽寧仍有民間藝人在傳承這項技藝。1958年,鳳陽民間藝人排演的北路戲引起壽寧縣文化部門的關注。當時,北路戲的源流還不清楚,但它的曲調優(yōu)美、節(jié)奏明快、行腔順暢,屬于尚未引起重視的地方戲。于是,縣里決定撿回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“寶貝”。

新編劇目《紅帶飄揚》演繹紅色往事
北路戲被重新挖掘并引起重視,既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
壽寧人愛戲,明代壽寧縣令馮夢龍在《壽寧待志》中就有“西溪人多習戲”“民間醵飲,演一二出,不佳即換別本”的記載?,F(xiàn)今界連壽寧、福安、周寧三縣的鳳陽鎮(zhèn)更是有名的“戲窩子”,辦戲班歷史悠久,戲臺、民居、街巷、樹蔭、涼亭皆是唱戲的熱鬧場所。
有觀眾,就有戲。1946年,鳳陽北路戲藝人劉文凱創(chuàng)辦“阿凱班”,先后吸收劉良弟、劉經(jīng)倉、劉經(jīng)趁等30多人入團。兼任團長和總戲師的劉文凱自編自導《槐蔭記》《宋江殺惜》《探陰山》等10多個劇目,受到當?shù)厝罕姷南矏邸?/span>
1959年,壽寧召集閩東各地老藝人對北路戲進行搶救挖掘,北路戲訓練班加緊招收培訓學員。1960年10月1日,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成立,劉文凱任業(yè)務團長,負責傳授技藝和整理劇目、音樂。
壽寧北路戲,終于迎來復興的曙光。

一曲亂彈腔
繞梁三日有余音


新編劇目演繹下黨故事
溯源北路戲,其300多年的發(fā)展歷史不可謂不“老”,但在重新挖掘整理時,這一劇種已融入“新”的時代氣息。如何找回北路戲的特色,讓亂彈不“亂”?這件緊要事被提上壽寧縣北路戲劇團的議事日程。
“在劉文凱、葉紅俤等一批老藝人的帶領下,劇團開始搶救遺失的曲調、劇目及表演技法,保留和發(fā)展主要聲腔,兼收諸多小調為輔助聲腔,恢復了一批有劇種音樂特色的劇目演出,其中就包括很有影響力的傳統(tǒng)戲《齊王哭將》。”葉明生說。
1962年,壽寧少年英雄張高謙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。兩年后,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創(chuàng)排的現(xiàn)代北路戲《張高謙》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(xiàn)代戲匯報演出大會,一炮而紅。之后,劇團受邀在閩、贛、湘巡回演出,迎來建團后的第一個“高光時刻”。

北路戲助陣開茶節(jié)
“羊兒呀,好像白云朵朵隨身行……”《張高謙》開創(chuàng)了北路戲的現(xiàn)代戲、兒童戲先河,劇團演職人員大膽采用生動活潑且具有跳躍性的音樂、唱腔設計,成功塑造了張高謙的少年英雄形象,與觀眾產(chǎn)生強烈共鳴。
1977年,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恢復建制后,劇目創(chuàng)作進入高峰期,傳統(tǒng)戲《寶蓮燈》《連升三級》、古裝戲《岳云出征》《仙女下凡》、現(xiàn)代戲《歸雁情》《女大當家》等各類型劇目在閩浙兩地深受戲迷歡迎。
音樂是戲曲的靈魂,也是劇種得以復興的關鍵支撐。北路戲劇目百花齊放,離不開一批文藝工作者對北路戲音樂孜孜不倦地搜集整理創(chuàng)作。

戲班巷里重溫表演技藝
劉文凱一生鐘愛北路戲,晚年在病榻上仍在整理北路戲傳統(tǒng)唱腔曲調,留下數(shù)十萬字珍貴資料;有著“羅源旦”美譽的葉紅俤曾任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副團長,口述整理了20多個傳統(tǒng)劇目;壽寧縣北路戲劇團樂師、作曲方瑞林創(chuàng)作了大量劇目音樂,參與編寫《北路戲傳統(tǒng)音樂曲調選》;福建籍著名作曲家郭祖榮下放壽寧期間,將北路戲的傳統(tǒng)音樂匯編成冊;葉明生主持編寫《北路戲音樂》,收錄270首曲調,成為北路戲音樂重要的總結之作……
“北路戲音樂感動了我,獨具特色,不但動聽,而且善于表現(xiàn)現(xiàn)代生活,具有現(xiàn)代氣息,這是一般戲曲音樂極難得的。劇種雖小,但它是中華戲曲的組成部分,何況它也有自身的一段輝煌歷史。”郭祖榮對北路戲音樂不吝贊美之詞。
在一群“戲癡”的努力下,北路戲從臨近失傳到重回中國傳統(tǒng)戲曲之林。2005年,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推動下,壽寧北路戲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。
2006年,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戲曲大省福建共有11個傳統(tǒng)戲劇項目入選,占總數(shù)的十分之一。其中,北路戲被冠以“壽寧”之名榮列其中。
壽寧北路戲,自成一派!

守正不泥古
傳承發(fā)展一路向前


小小傳承人
一桌一凳,一生一丑、摸黑搏斗……折子戲《三岔口》是壽寧北路戲劇院常演不衰的武打劇目,舞臺上扮演任堂惠的是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演員吳言昊,只見他身段輕盈、動作利落,贏得觀眾陣陣掌聲。
年僅17歲的吳言昊是新生代北路戲演員,也是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成立后的首批定向委培生。從一個懵懂男孩逐漸成長為專業(yè)戲曲演員,他的轉變得益于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。

演出間歇的放松動作
2011年,中宣部、文化部下發(fā)《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》,支持國有文藝院團通過改革,進一步解放和發(fā)展文化生產(chǎn)力。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,壽寧縣委、縣政府決定推動北路戲劇團轉換機制,一攬子解決底子薄、經(jīng)費不足等突出問題。
2014年10月,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建團54周年之際,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掛牌成立??h里還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,投入1000萬元改造壽寧縣影劇院,建成全國首個以北路戲命名的專業(yè)劇院——北路戲劇院。
繁榮發(fā)展戲曲事業(yè),關鍵在人。為了加強北路戲后繼人才培養(yǎng),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采取“3+2”五年中等職業(yè)教育方式,面向全縣招收20名戲曲表演專業(yè)定向委培生。2023年,所有學生完成學業(yè)并回到中心工作。

老演員“傳幫帶”小演員
“年輕戲曲演員的肩上扛著傳承發(fā)展北路戲的責任,我們要把功練得更好、戲學得更精,帶動更多年輕人、小朋友關注了解北路戲。”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雙胞胎演員葉雨微、葉雨星表達了共同的心聲。
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。看到一代代年輕人接過傳承的接力棒,現(xiàn)年87歲的北路戲老藝人劉經(jīng)趁感慨良多。他說:“我在劇團里演的是武生,深知只有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,才能贏得觀眾的喝彩。”
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。福建省音樂家協(xié)會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盧彩娛認為,北路戲是集音樂、文學、表演、器樂、服飾、武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,是研究福建亂彈的活態(tài)劇種,在藝術上體現(xiàn)兼收并蓄,在文化上構成獨特體系,在精神上塑造理想人格,其多重價值不言而喻。
為了讓北路戲文化真正活起來、傳下去,更好實現(xiàn)傳統(tǒng)文化的當代價值,推進文化自信自強,壽寧各界“手拉手”,共同做好北路戲文化的保護、傳承、傳播、發(fā)展“四篇文章”。

吳衛(wèi)平(左)和農(nóng)民演員說戲
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守正創(chuàng)新,與民間北路戲劇團合作排演新老劇目,面向社會開設北路戲戲曲表演興趣班、傳習班,牽頭編寫《山鄉(xiāng)戲韻》《鄉(xiāng)情香韻》等讀本,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,大力推動優(yōu)秀劇目走進縣內外校園、村(社區(qū))、景區(qū);
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經(jīng)倉、繆清奇的示范帶動下,12位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心開展“傳幫帶”,帶動傳承人群提高傳承實踐水平;
北路戲劇院每周開展一次公益性演出,為演員提供以演代練、展示風采的舞臺,觀眾成功向年輕群體“破圈”;
民間北路戲劇團堅持走南闖北,在閩浙大小舞臺、古今戲臺盡展戲曲魅力,把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情唱進百姓心坎里;
北路戲傳習示范基地壽寧縣實驗小學連續(xù)十年組織北路戲社團活動,報名人數(shù)遠超招生數(shù),所編排的兒童戲在福建省中小學藝術節(jié)、中小學生戲劇展演上多次獲獎;
壽寧縣教師進修學校創(chuàng)新“雙師課堂”,推動語文、音樂、美術等學科知識與戲曲的文學、聲腔、臉譜等文化元素融合……

專業(yè)老師為“葡萄大姐”授藝
“去年5月,縣里專門出臺《關于支持北路戲高質量發(fā)展的若干措施》,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。戲曲文化傳承發(fā)展任重道遠,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壽寧北路戲文化一定能持續(xù)煥發(fā)時代光彩。”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吳衛(wèi)平語帶堅定。
向下扎根,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長,壽寧北路戲還在傳唱。
來源:閩東日報記者 龔鍵榮 劉巖生 通訊員 吳蘇梅
(圖片攝影:劉巖生 王志凌 柳明格 壽軒)
編輯:邱祖輝
審核:藍青 周邦在
責任編輯:邱祖輝
(原標題:閩東之光丨壽寧有“戲”)